中医讲:气不足则血不畅,血不畅则水不流,水不流则毒不排。一旦身体被“堵”住了,各种疾病也会随之而来。
“万病之源源于血,百病之由由于气。经络通则百病消,血液清则颜如玉”。从这些中医知识中,足以可见经络通畅是相当重要的,那一起看一下淤堵都有哪些常见的症状呢? 1 气堵了:气郁 疏通法:萝卜、芹菜、拍打膻中穴 常常叹气、胸闷、烦躁、郁闷,咽部有异物感,女性还有乳房胀痛,出现这些症状,大多就是气郁了。 平常可以吃些萝卜、芹菜、香菜、柑橘、山楂、豌豆等,帮助顺气。如果气郁明显,可以配合吃中成药“逍遥丸”试试,效果一般都不错。 膻中穴:缓解心悸、焦躁 膻中穴位于两侧乳头正中间与胸骨中线的交接点:常按此对情绪郁闷、心悸、焦躁等有缓解作用。
2 血堵了:血淤 疏通法:银耳、木耳、大蒜、按压合谷穴 皮肤易淤青,脸上易生斑,牙龈易出血,舌头紫暗、有时胸肋会感到针刺般疼痛,小便少且颜色深,皮肤还易干燥……这些都是血瘀的表现。 可以用活血化瘀的食物来调理,比如银耳、木耳、黑豆、山楂、绿茶等。 还有最重要的大蒜,可别忘了!道医认为大蒜性辛温,其所含有的大蒜素有化解血瘀、扩血管的效果,被称为血管的“清道夫”。 合谷穴:稳血压,增强免疫力 先以右手拇指内侧横纹,对应左手虎口,拇指下压所按之处即是。 舒压、解除疲劳,消除黑眼圈,眼部减压,增进免疫力,提神醒脑,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。
3 湿堵了:湿邪 疏通法:山药、薏米、按压足三里穴 有时遇到回南方,湿度过高、阴气过重,身上就容易出湿疹、风疹、痤疮,肢体时不时有沉重、乏力的感觉,精神不振,老是睡不醒,这多是被湿邪侵犯了。 祛湿本身并不难,平日不妨吃点健脾祛湿的食物,比如山药、白扁豆、红豆、薏米等,可以很好地改善这种症状。 足三里穴:促进代谢,调理肠胃 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3指宽处:常按此穴可以修饰曲线,恢复窈窕、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、促进代谢。
4 热堵了:热毒 疏通法:莲藕、竹笋、冬瓜、按压曲池穴 一提“热毒”,你可能想象不出是什么,但热毒堵在体内的症状却很常见:浑身发热、皮肤容易出现红肿热痛、容易起痤疮、全身关节肌肉酸痛,这些都是热毒的主要症状。 道医讲,“寒者热之、热者寒之”,有了热毒,那就适当多吃点寒性及凉性的食物,比如莲藕、竹笋、芦笋、冬瓜、慈菇、丝瓜、黄瓜、苦瓜、油菜、菠菜、苋菜等。 另外,马蹄能清热解毒,有清热利尿、辅助降血压的功效,配之以白果、蛋花、冰糖,有清润、预防热毒感冒之效。 曲池穴:疏风清热,防掉发 曲池穴位于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,具有舒压、解除疲劳,疏风清热的作用,可帮助排便,解除掉发危机,让肌肤循环改善,避免“中痧”。
5 寒堵了:寒邪 疏通法:小米粥、热汤、按压内关穴 到了冬天,身体多少都受了些寒气,如果受寒过重,堵在体内,就会伤及阳气,出现畏寒腰冷、手脚冷、面色发白、容易拉肚子等。 可吃一些小米粥、热汤来散寒。人喝了热汤以后,会出一身汗,那么体表的寒邪就会散了,这就和我们在刚刚感冒的时候,喝碗热姜汤可以出汗散寒一样的道理。 内关穴:调节自律神经、解除疲劳 内关穴位于手掌面关节横纹的中央,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凹陷处:可帮助入眠,调节自律神经,舒压、解除疲劳,改善胸痛、心悸、盗汗,舒缓腹胀感,也可对付头晕目眩。 温馨提示:身体小“堵”出现的不适症状,可以参照本文自行调理;如果实在“堵”得厉害了,已经出现很明显的不适症状,请及时就医。
上一篇:得了子宫肌瘤,为什么要先疏肝理气
下一篇:一定要知道的人体最大排毒通道